- · 《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数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收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征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刊物[06/28]
国庆阅读② |巴中籍作家苗勇为先贤老乡作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本书,是我对一位先贤长久仰望的结果,我从一个平民视角对他进行着最真实的解读。虽然许多具体的细节早已被时间所湮灭,但我还是力求还原最大的真实。我只希望通过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对一位先贤长久仰望的结果,我从一个平民视角对他进行着最真实的解读。虽然许多具体的细节早已被时间所湮灭,但我还是力求还原最大的真实。我只希望通过这本书,会有更多的人了解晏阳初博士,了解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了解他终身不悔的坚定信念。从而有更多的人记住他、缅怀他、学习他。”苗勇说。
在巴中的晏阳初史迹展览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10多年精心打磨成书
钱理群评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该书艺术性再现了晏阳初匍匐于大地、俯身于泥土、躬耕于陇田,无私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史诗般的传奇一生。在书中我们看到身着粗布长衫的少年晏先生,背负简单行囊,身怀救世之志,沿着茫茫蜀道,越过巍峨的米仓山,从蜿蜒曲折的巴河畔出发,跨过崇山峻岭,远涉重洋,求学美国,学成归来扎根定县,再把产生于中国大地的“定县经验”推向世界。
1934年,乡村建设试验在中国蔚然成风。全国乡村建设的团体达六百余个,试验区和试验点达一千余处,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陶行知领导的南京晓庄、卢作孚领导的四川北碚、黄炎培领导的江苏昆山、高践四领导的无锡黄港,尤其是晏阳初的定县试验,产生很大影响。
晏阳初在他生前最后一次的公开演讲里表示:“愿我毕生的工作——乡村改造——成为我的遗产。”这在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看来,
1929年,他举家迁往定县,领导整个试验,一干就是近10年,探索出了“定县经验”,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回望中国的百年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晏阳初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是公认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领导的教育和乡村改革试验,规模之宏大、历史之长久、组织之严密、计划之周详、参加的教育与农业等专业人员之众多,以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深度与广度,至今令人惊叹。
留美学成归国后,晏阳初一头扎进了平民教育的运动中。从20世纪初叶至1990年病逝于美国纽约,他先后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从事平民教育运动,获得了世界认可。被尊为“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联合国聘为终身特别顾问。
“是一份十分丰富厚重的遗产,它首先体现为一种广泛、持久、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令后人永远怀想;同时,它更具有极大的理论含量,而且这是真正从中国现代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是本土的又是现代的中国教育思想和乡村改造与建设思想,因此它也就能够超越其所产生的时代,而对中国现代教育与社会改造产生持续的影响。”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对于晏阳初这样一位传奇的杰出人物,目前世面上的相关介绍作品并不少,包括论文研究、影视剧、纪录片等形式。2021年,同为巴中人的作家苗勇,历时10年去实地走访、查找史料、寻迹回访,完成了一部近50完字的人物传记小说《晏阳初》,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苗勇看来,晏阳初推行以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为特色的“乡村建设运动”,对于今天脱贫后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小康及和谐乡村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为了写好这部作品,苗勇阅读来世面上有关晏阳初的大量书籍,包括赛珍珠的《告国人书》、晏鸿国《晏阳初传》等,还实地走访晏阳初博物馆、晏阳初亲属,以及定县、重庆乡村学院等,获得大量的真实细节、故事。为了让作品更具有可读性,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法描述,采用小说的形式呈现。2007年撰写形成初稿,经10多年打磨而成。
晏阳初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一个书香门第。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二十七岁的晏阳初从事华工服务,为他们办汉文班,编《驻法华工周报》,认识了“苦力”之“苦”和“力”,由此走上了平民教育之路。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zonghexinwen/2022/0606/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