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数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收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征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刊物[06/28]
让孩子动手动脑的好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陈鹤琴,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在他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
陈鹤琴,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在他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
也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给孩子成长的自由,不要剥夺孩子权利。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凡是孩子该做的事情,父母都代替做了;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父母都提前想好了,把孩子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完全“霸占”了。并且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这就是对孩子的负责人。
孩子上幼儿园,从早上起来穿衣、吃饭大事小情,都是父母来做,看到孩子穿衣服慢腾腾的,担心耽误时间,三下五除二给孩子穿好了,吃饭的时候嫌孩子慢,让孩子端坐在那里,一口一口的喂孩子。这样做虽然省了很多时间,可是,却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最佳机会。
吃饭穿衣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孩子的教育也正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好动,好动的天性与他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让儿童用自己的手和脑去做去想。做事的兴趣是越做越浓,做事的能力是越做越强,开始做得不好,甚至失败是必经的步骤,应当让他去做、去实验、去学习。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感觉的或是神经的都是靠‘做’即自身的实践。”
所以,在家庭的环境,尽量的让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多给孩子机会,让他去想,去动脑,去实践。孩子开始的时候虽然慢一些,父母也不要着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相信孩子通过自己慢慢的学习,会做的越来越好。因为孩子在自己做的过程之中,其实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会积累出做事的经验。
陈鹤琴举例说:“不看花卉,不知道欣赏花卉的美丽;不听音乐,不会领会音乐的感染力;不尝甜酸苦辣,哪会知道甜酸苦辣的味道;不是亲手劳动,哪会知道粒粒皆辛苦呢?”所以,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不可能永远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越早让孩子独立起来,对孩子的成长就会越有帮助。
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孩子本应该能够自己动手做的一些事情,就是因为父母的越俎代庖,而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期。比如,孩子自己如厕,在幼儿园小班其实就能学会的事情,可是今天却又很多孩子到了中班、大班,仍需要爸爸妈妈来帮着擦屁股。
曾有一位9 岁孩子的妈妈咨询,说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学习是前三名,可是,在家里上完厕所,从来不自己擦屁股,都是奶奶代劳。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即便是将来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也将会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及格,而被社会所淘汰。
有很多家长抱怨今天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呢?其实,稍加思索就不难想象,父母给了孩子一种错误的认知,那就是父母给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都是应该给的,自己就应该享受父母所给予的一切待遇。因为,从小孩子一直都是有求必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
让孩子做点家务活,是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今天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做家务上呢?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担心安全的问题,担心孩子不但干不了,还会添麻烦,所以就不让孩子动手去做。没有做的经历,哪能体会来之不易,又怎么会懂得珍惜呢?
陈鹤琴总结了让儿童用手用脑的三条好处:可以发展孩子的肌肉、思想和职能;可以养成勤俭、爱劳动等品质、知道做事不易,世务艰艰,可以培养创造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反之,不让用手用脑则会阻碍肌肉、智能、思想的发展;使孩子从小懒惰、不会劳动、长大会成为不尽职的人。
多让孩子动手、动脑,通过在家庭的环境中,给孩子提供环境,创造机会,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zonghexinwen/2020/100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