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数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收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征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刊物[06/28]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着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系统性、创造性的工程--课程改革。它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推动着传统教育的变革和更新,尤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触动更为猛烈
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着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系统性、创造性的工程--课程改革。它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推动着传统教育的变革和更新,尤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触动更为猛烈、深刻。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多、慢、差、费”现象严重制约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材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素养,于是,古今中外各种教育理念被兼收并蓄,形式繁多、内容丰富的新教材如雨后春笋,高学历综合型教师似澎湃春潮,语文改革风起云涌,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特别明显。究其因,关键是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摸索太少,缺少把优秀教材、教师知能迅速传输到受教育者身上的最佳途径,教学方式仍然是“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有好车好货但缺少良好的交通道路,教学效果最终依然是师生两败俱伤。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平时勤奋不断的学习积累,但最有效渠道仍须着眼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材内容的筛选加工转化和创造只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要把死准备转化为活需要,把教师储备转化为学生具备,教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本领,根本出路是在授-受、传-接方式上下一番苦工夫,即优化教学形式设计。以往人们仅仅把课堂看作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却忽视了教师的策略和真挚情感在其中的作用,致使教学缺乏有效性。好比建大楼,有了土地、材料、工人,还要有图纸协调诸因素。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应是四十五分钟教学过程 中教材、教师、学生、环节等诸变量的调控和优化组合,它的过程也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的深层次的科学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从表及里、有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课内到课外的认知规律,最重要的步骤是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到他们领会、巩固、运用知识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这里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激趣诱因(引导)、寻点剖理(共振)、迁移扩展(放飞)。
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堂课效果的优劣,直接受课堂学生心理气氛的影响。激趣诱因就是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之前,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用极短的时间创造性地设置一种最良好的平等、轻松、和谐、热烈的施教气氛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一个老师根据学生心理愿望营造的课堂动机激发和积极心向培养的“铺路搭桥”过程。激主动学习之趣,诱自觉探究之因,去除单调枯燥、沉默压抑、死气沉沉、漫不经心的局面。情绪轻松、气氛和谐、思维敏捷是开发智能的最佳期,也是积极参与潜能开发的有效手段和基本保证。这一环节要新颖别致有情趣,可借助贴近生活实际的悬念巧设、感情渲染、新旧衔接、相机诱导、故事过渡、模仿体验等相关观念的组合,造成心理上的渴求,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情满怀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我教《简笔与繁笔》时在黑板上写了两首诗,请学生判断优劣。一首简而淡:“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一首繁而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激起了学生参与的强烈愿望,析诗明文,顺利入境。分析《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刘兰芝如此贤惠,焦母为何还要驱谴她?学生对此问题的参与热情很高。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情感上的距离,产生教学活动的认同感,以便下一阶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但要注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激趣诱因,都不可游离教学目标 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浅易明晰。
物体在受到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共振。课堂师生双边脑力劳动过程也应力求和谐共振,才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寻点剖理就是选取师生对教学内容共有的最佳切入点,扩大师生间知识和情感认同的空间,师生能思路高度一致地信息交流、逐步提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教学中都得到发展。设计中要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好比打乒乓球,有来有往,寻深入浅出之点,剖共同认知之理。具体方式有:1、师生换位思考,有意识地消解对内容理解接受的悬殊,消解交流障碍。2、要敢舍弃重难点,因为学生并非一无所知。3、运用移觉手段,化难为易。将不直观的费解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形象,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播放歌曲《懂你》,让学生形象与思维对接,感知主题。4、选准切入点,精心设疑,引发争议。教师“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瞄准求知点,发展思维。5、点到为止,仅在学生思维发出偏差时或难以达成共识时稍加点拨。此阶段要注意设计的层次性,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通过充分的讨论、争辩,师生交流进入深层次,思维充分展开,形成学生一步一思考一飞跃的参与过程。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zonghexinwen/2020/0915/518.html
上一篇: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下一篇:【原】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五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