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数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收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征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刊物[06/28]
教招知识点之教育理论爸爸大集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考情简介:关于各大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涉及到“……之父”头衔的考察,将其进行了相应整理,以及涉及到部分称号的原因,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的识记,以及使用组块化策略有利于学
考情简介:关于各大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涉及到“……之父”头衔的考察,将其进行了相应整理,以及涉及到部分称号的原因,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的识记,以及使用组块化策略有利于学生记忆,因此整理了有关教招考试的爸爸大集合,其前八个是非特殊地区比较常考的,而后几个则是特殊地区,如山东会考察的知识点,山西也是会有考察可能的。
1.教育学之父(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泛智”教育,规定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以及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和实施内容,以及提出教学方法(直观性,巩固性,系统性,量力性,自觉性)。其著作在1632年出著,是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有关于教育问题的著作,故也被称之为近代教育学之父。
2.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其让教育学这门学科规范化,科学化了,所以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与夸美纽斯思想相比较,理论更加现代化,也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与杜威的思想相比较,赫尔巴特的思想比较传统,又被称为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其著作中提出了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公民,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实用主义之父(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代表人物):杜威
杜威为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赫尔巴特相比更加现代化,属于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与赫尔巴特呈现为两派,其强调“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提出了新三中心理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与赫尔巴特的传统三中心对比。
4.慈爱的儿童之父:裴斯泰洛奇
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并且,裴斯泰洛齐也是西方教育界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且也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5.“课程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
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有卓越的贡献。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6.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
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故而被称之为终身教育之父。
7.心理学之父:冯特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他的《生理心理学》一书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8.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
代表著作《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故而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9.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提出平民教育思想,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四大教育:①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②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③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④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10.乡村教育之父:梁漱溟
(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提出乡村教育:①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的失衡;②乡农学校的设立:A.强调政教合一: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合一;B.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相结合;③乡农教育的课程:A.公共课程: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教员指导下启发民众的思想)。B.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故而被称为乡村教育之父。
11.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
提出职业教育,教育要旨:“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教育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教育方针: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12.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活教育”思想体系。目的论: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现代中国人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课程论:①课程应结合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②开设“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也强调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zonghexinwen/2020/0717/378.html
上一篇:王伦信:教育家陈鹤琴新论
下一篇:期刊动态|《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