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数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收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征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刊物[06/28]
实践与超越:中国幼儿园课程面向未来的发展维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人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 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手段、内容、经验、活动的综合。自清末以来,中国幼儿园课程发生了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人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
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手段、内容、经验、活动的综合。自清末以来,中国幼儿园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展望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 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基本历程
自1903年中国第一所官办幼儿教育机构开办以来,中国幼儿园课程随时势而变迁更迭,依社会背景而发展革新,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变革。
(一)清末民初的效法日美(1903-1918年)
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意义上学前教育的起步和确立时期,1903年湖北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湖北武昌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首次确定了学前教育制度,并专门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对蒙养院的保育教导要旨、条目、设备等方面作了规定,其内容几乎是1899年日本《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的全盘照录。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我国学前教育开始从仿照日本转变为效法欧美,教育部于1915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规定课程内容为"游戏、唱歌、谈话、手艺";课程方法需"与其身心发达之度相符"。总之,这一时期的幼儿园课程多有取法日本和欧美之处,在幼稚园课程中增加了福氏的"恩物"、游戏与手技及"蒙台梭利的教育法"。
(二)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本土化探索(1919-1948年)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以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家针对当时我国幼儿园课程外国化、宗教化及非科学化的弊端,开始尝试推动中国幼儿园课程本土化和科学化的自主探索。1932年教育部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强调儿童本位主义,课程内容力图突破以前按学科分类的课程形式,体现了以活动为中心的"活教育"思想。课程方法则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儿童主体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很好地协调了纪律、自由与儿童兴趣的关系。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以俄为师(1949-1965)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1952年,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以下简称老《规程》)按照体、智、德、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养目标,确立幼儿园教养活动项目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和计算六个方面,在1956年教育部《关于幼儿园幼儿的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规定》中提出"教育教学工作是通过游戏、作业及其它户外活动来进行"。这一时期展开的对以陶行知和陈鹤琴为代表的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批判,导致了对"活教育"思想及单元课程的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中国在吸纳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分科教学模式。
(四)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反思完善(1979-2000)
1966-1976年,十年动乱时期幼儿园课程质量严重下滑。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幼儿园课程新一轮改革。1979年9月,全国托幼工作会议提出"努力提高保教质量,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游戏……克服婴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等要求。198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将老《规程》中的"作业"、"教学"、"教养员"分别改为"上课"、"教育"和"幼儿教师",确立教育内容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方面",教学手段是"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的",标志着中国本土化、系统、完整的分科教学体系的确立。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旧《规程》)不再使用以往"上课"、"科(目)"等词语,而引入"教育活动"这一新概念,提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开始打破单一分科教学模式,推动了全国各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综合性的课程改革探索。
(五)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化实践(2001年至今)
随着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在课程内容上打破了传统分科的做法,按照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进行划分,并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00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方案,促进了园本课程的研究,课程实践样态日益多样化。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带来了课改新契机,它以儿童良好发展为导向提出不同年龄儿童在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教育建议,促进科学保育教育的实施;2016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首次将德育放于首位提出,并进一步确立了"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伴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宣传月"等活动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全国性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展开,课程模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zonghexinwen/2020/0713/370.html
上一篇:成人大专学前教育毕业自我鉴定
下一篇: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