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数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收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征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刊物[06/28]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_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一、作为教育主体“驱动性认知结构”的思维意识 二、教育主体“思维意识”生成的前提条件 (一)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思维窠臼的跳脱 (三)知识结构的完备 三、教育主体“思
文章目录
一、作为教育主体“驱动性认知结构”的思维意识
二、教育主体“思维意识”生成的前提条件
(一)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思维窠臼的跳脱
(三)知识结构的完备
三、教育主体“思维意识”生成的边界张力
(一)本体论:实体性思维与关系性思维
(二)认识论: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
(三)方法论:分析性思维与筹划性思维
四、教育主体“思维意识”生成的基本构成与运作逻辑
(一)转化的发生:问题意识与学习意识
(二)转化的动力:研究意识与反思意识
(三)转化的生成:批判意识与重建意识
(四)教育主体“思维意识”生成的运作模型
五、教育主体“思维意识”生成的可能路径
(一)注重“辩证思维”,敞开思维意识的对话空间
(二)运用“过程思维”,丰富教育主体的意识体验
(三)形成“实践思维”,重构思维意识的运演方式
文章摘要:"思维意识"作为教育主体的"驱动性认知结构",是对教育理论进行实践转化的思考框架,更是理解教育理论、诠释教育事物与采取教学行动的基本立场。主体意识的觉醒、思维窠臼的跳脱与知识结构的完备是"思维意识"生成的前提条件,需要明晰实体性思维与关系性思维、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分析性思维与筹划性思维之间的边界张力。问题意识与学习意识、研究意识与反思意识、批判意识与重建意识分别作为"思维意识"发生、驱动与生成的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教育主体"思维意识"生成的运作模型。"思维意识"的生成包括自我探索、外力介入、内化吸收与外化重建四个阶段,需要注重"辩证思维",敞开思维意识的对话空间;运用"过程思维",丰富教育主体的意识体验;形成"实践思维",重构思维意识的运演方式。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G40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qikandaodu/2022/0130/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