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数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收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征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刊物[06/28]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分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激励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多有尝试且已收获一定成果。但是,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在此,着力于激励理论在
激励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多有尝试且已收获一定成果。但是,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在此,着力于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和对策。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
激励理论源自西方,主要研究和讨论的是基于需求满足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原则与办法,理论应用的目的在于调动人们的主动性、才能和创造力,激发人们的正确行为动机,促进效应最大化。一般来说,激励理论主要分为行为主义型、内容型、过程性激励理论等三类。
(一)行为主义型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型激励理论,即在管理过程以一定的激励手段引导人们行为。在这种理论模式下,管理者主要以较强诱惑性手段激发被管理者相应的及定型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激励理论要求充分考虑主观因素的存在性,了解人的本质需求,协调好个体需求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二者统一化、一体化。在高校思政领域,教育工作者的奖罚与态度等激励手段,会对教育工作产生显著影响。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激励的原因以及激励作用产生的影响因素。人类的行为动机源自需求,需求的高低差异化成就行为差异化,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倾向于对更高层次的需求,进而引发一系列更多的行为活动。人们在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基础上,会期望受到尊重并实现自我,由此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针对这一原理,激励理论的实施就是给人们提供需求,进而引发人们的预定行为,实现目标。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培养是当今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向,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激励理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与潜力,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全面发展、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均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教育与文化理念,促进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措施倾向物质性、功利性
受社会环境与市场经济状况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条件良好,思想行为更加开放、独立,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为保障学生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今许多高校都会采取贫困补助、奖励的物质性激励方式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帮助,以实现激励学生积极性上、努力学习的目标。诚然,这种物质性激励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缓解学生的学习问题,但是其带来的后果也是严峻的,因为这种激励措施本身带有物质性,容易引导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院校奖励的目的,逐渐滋生功利心理,在奖学金、贫困补助中通过恶性竞争夺得金钱。这与高校的激励初衷是相背离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激励措施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
当前,大多高校的激励方式都强调“优中选优”,即专注于对优秀干部、团员、党员的评选激励,激励对象范围小,降低了学生的竞争热情,不利于激励的广泛性作用,多数学生失去了竞争的热情,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精神需求基于物质需求的满足,且制约物质需求的极大膨胀。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必须要强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即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的同时,进行持续性的、恰当的精神激励,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励学生成长和发展。
(二)集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统一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qikandaodu/2021/011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