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夏昆《率性教书》序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读夏昆老师的教育随笔,首先注意到的自然是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调侃与幽默,用夏昆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刁民”的尖刻的眼光和尖刻的语言。 我更注目与关心的,是其背后的不

读夏昆老师的教育随笔,首先注意到的自然是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调侃与幽默,用夏昆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刁民”的尖刻的眼光和尖刻的语言。

我更注目与关心的,是其背后的不可多得的清醒与独立。这其实是夏老师自己所要强调的:“保持清醒和独立,是我的生命,也是我的骄傲。”(《一意孤行》)

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夏昆老师的清醒和独立,也是最引起我共鸣的,是他的两个观点:“别人觉得最正常的东西往往是最值得思考的,”(《一意孤行》)“每一种思潮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存在其学术上的致命伤。”(《将教育的媚俗进行到底》)前者说的是一种“于不可疑处生疑”的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后者则涉及如何看待与对待“时代思潮(思想、文化、学术、教育思潮)”的问题。这也是我曾经关注过的,并有过一个论述,姑抄录于下,算是对夏昆老师的观点的一个阐释和发挥吧——

在学术发展过程中,某种学术观点与方法的追求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响应,就往往形成一种学术潮流。对此是应该做具体分析的:有的是出于政治、商业的目的的炒作,名曰“学术新潮”,不过是:“学术泡沫”,能否识别并进行抵制,这对学者的学术眼光与学术良知都是一个考验。但更多的学术潮流是出于严肃的学术追求,一般说来,能够成为潮流,自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而且往往会在某一方面对现有研究格局有所突破,但同时也就必然会有所遮蔽,或者说会形成某种陷阱。对于一个学者,能否既从这样的学术新潮中吸取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研究,同时又能够对其可能产生的遮蔽、盲点与问题有所警惕,保持某种清醒,既不盲目拒斥,又不盲目跟风,这是需要学术判断力、逆向思维的能力与学术独立自主性的。这恰恰是我们许多研究者所欠缺的,因此常常为各种潮流(如前文所说,其中有许多不过是“泡沫”而已)所眩惑,陷入了盲目性。

(《学术研究的清醒与坚守》,文收《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我讨论的是学术研究的新思潮,夏昆老师面对的是教育新思潮,我们的态度和立场却是这样的一致,这大概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正如夏昆老师所说,这些年教育新潮可谓多矣。他随便列举,就有教育经济主义,教育科技主义,教育个性化,爱心教育,民主教育,成功教育,互动教育,学生主体论……,还有层出不穷的“教育关键词”,诸如“平等”、“敬业”、“师德”、“义务”、“新课标”、“改革”……等等。夏昆老师并不否认这些教育新潮流、新观念、新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着教育的许多弊端、问题的,因而其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我们从夏昆老师自己的教学实践,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都可以看出他是从这些新潮流、新观念中吸取了不少滋养,也许在别人眼里,夏昆老师就是一位教育新潮中的人物。这都是应该没有问题的。

夏昆老师的独特处,就在于他身处潮流中而保持清醒。特别是当一些新潮流的鼓动者将这些合理性绝对化,推向极端,而又在体制的鼓励、支持下,无限放大,成为强制推行的“教育改革目标、方向”,进而弄得一线老师无所适从,夏昆老师就开始质疑,并慨然宣布:“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某个名师的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不相信某个被人推崇的理论完美得无懈可击;

我不相信某个潮流就可以代表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不相信台上某个慷慨陈词的专家自己相信自己的学说;

我不相信来自官方的评价就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由此想起了一部前苏联的电影的名字,“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夏昆老师却自我调侃说:这是“蜀犬吠日”(《一意孤行》)。

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从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二元对立思维和将具有相对合理性的思想终结化的绝对主义思维束缚下解放出来,更是从官本位、专家本位的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夏昆老师说,要“警惕地保持着自己的距离”(《一意孤行》)。保持距离,如前所说,并不是保守,拒绝吸取新养料,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理性判断力和独立自主性。直白地说,就是把教育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在当下中国的教育界,特别是对于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行政权力的一切指令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更是十分的不易和难得。在实际生活中,盲目跟风成了普遍的选择,而且已经造成了中国教育的混乱,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而新思潮本身也因此而变质,出现了“播下的是龙种,却收获了跳蚤”的悲剧。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qikandaodu/2020/1022/630.html



上一篇: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心理契约的教育理路
下一篇:对不起,孩子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 | 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教育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教育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