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数据[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收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征稿[06/28]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刊物[06/28]
穿针引线 ——周小燕男高音训练法探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周小燕是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当代声乐教育奠基人之一。周小燕的声乐教育理论及思想是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焦点,而男高音被认为是声乐教学中最难训练的声部,它
周小燕是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当代声乐教育奠基人之一。周小燕的声乐教育理论及思想是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焦点,而男高音被认为是声乐教学中最难训练的声部,它既要有女声的轻巧灵活,又要保持男声固有的金属质感,即使到了小字三组的c也要保持一定的胸腔共鸣。早在20世纪70年代,周小燕先生就已经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男高音攻关小组”,该攻关小组专门针对男高音的训练进行相关研究,解决男高音的歌唱技巧,并提出了著名的“穿针引线”①理论。周先生在相关文论中是这样阐述的:“在我训练男高音换声区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穿针引线’这一成语来比喻和启发,使学生对换声区能有一个比较概括而形象的理解。我们要把线穿进针眼,必须先将线头捻得很尖,当我们唱到换声区的几个音上时也必须感觉母音的变窄,否则声音就不能像线一样顺利地穿过针眼子。我强调小字二组的d至小字二组的f这段‘引桥’部位的声音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为这是统一男高音声区的关键所在。线头通过针孔后,要敏捷地抓住它往外牵引,声区‘换’过去后,也得积极地在高声区的位置上把声音发送出来。有‘穿针引线’的思想控制,呼气、喉头、声音的输送等都会积极而富有弹性地协调配合起来。实践证明,当我和同学取得一定的默契后,只要一提起上述成语,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
在周先生“穿针引线”理论的指导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男高音。那么,“穿针引线”理论具体指的是什么?周先生的男高音训练有什么秘诀?笔者是男高音,师从先生多年,结合自己的学习及理解,现就周小燕男高音训练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与大家探讨。
首先,周先生的“穿针引线”理论是建立在“声区学说”的基础上。在声乐界,对于声区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声区之分;另一种认为没有声区之分。周先生认可第一种观点。“我是赞成‘声区学说’并主张唱歌者必须充分明确和掌握转换声区和统一声区的道理和技巧的。我认为‘声区学说’的确立是声乐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先要划分声区,然后再磨平界限、统一声区。‘分’是为了‘合’。另外,我认为声区的转换不应该是突然的,它是一个有准备的渐变的过程,是由一系列小动作而不是一个大动作来完成的。”②
其次,周先生的“穿针引线”理论就是解决男高音换声区的方法,也就是声乐界俗称的“关闭”、换声、“掩盖”等。
在男高音训练中,先要划分声区,其依据就是换声点。以换声点为中心上、下的三至五个音为男高音的换声区,换声区以下为中低声区,换声区以上为高声区。男高音的换声点通常为小字二组的f、升f或g,而具体到每位男高音的换声点在哪里,则根据自身条件而定。一般来讲,“号”(“号”是声乐界的俗称,通过听觉感受歌唱者声音的粗细、音量的大小)越大,换声点越低;“号”越小,换声点越高。常见的抒情男高音大多数换声点都在小字二组的升f,小抒情男高音(或叫轻抒情男高音)的换声点在小字二组的g,戏剧男高音的换声点在小字二组的f。本文以换声点在小字二组的升f的男高音为例进行相关的讨论。
第一步:“穿针引线”前——中低声区的训练,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二组的f
中低声区的训练是男高音训练的基础,也是进行“穿针引线”的前提。
周先生认为,对男高音来说,建立一个流畅而不费劲的、音色优美而颤音(Vibrato)正常的中声区尤其重要。在中声区未唱正确前,就想把所谓“关闭唱法”学到手,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③在这一步需要解决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二组的f之间的演唱技巧问题,做到能根据需要在每个音高上唱出最合适的音色、音量、音质。总体要求是:以气出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这一步的重点是协调好歌唱的四要素,即呼吸、发声、语言、共鸣,建立男高音正确的歌唱状态。上述歌唱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
周先生在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视呼吸训练,包括气息的吸进、支持、呼出,强调“吸好”是“唱好”的前提。
(1)吸气,一要把气吸到位,特别要体会吸到肺的底部;二要做到打开歌唱所需要的共鸣腔体,包括口腔、咽腔、喉腔、胸腔的共鸣,特别是根据所唱母音的需要来打开腔体。需要注意的是:吸气不是吸得越深越好,也不是吸得越多越好;共鸣腔体不是打得越开越好。吸气的多少、深浅,共鸣腔体打开的大小都要根据演唱的歌词、旋律、内容、情感的表达需要来确定,做到恰到好处。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qikandaodu/2020/1004/583.html
上一篇:DBAE教学观在高校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下一篇:普通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